14個容易導致論文拒稿的常見錯誤
從做研究、到寫論文、再到投稿,每一步都是巨大的挑戰。以下列舉了一些在這些過程中可能導致拒稿的14個常見錯誤,希望能幫助大家避開。
一、格式問題
01.沒有遵守投稿須知
期刊提供了詳細的投稿須知,這是有合理原因的。作者務必要嚴格遵守投稿須知!只有遵守投稿須知的規定,論文才有可能進行下一步的同行評審。否則,可能會直接拒稿,或者需要修改后重投。
02.英語語法或表述不正確
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:編輯收到的論文很有潛力,但因為表達不到位或語法不恰當,讓人無法理解。如果向英文期刊投稿,可以請英語母語人士幫忙,或者購買英文潤色服務,投稿前檢查一遍論文。別讓語言問題成為攔路虎,導致論文無法進入同行評審環節。
03.圖表像素或尺寸不對
這項在投稿須知中是有明確規定的,但鑒于其重要性,在此再次強調。要確保表格和插圖的像素和質量盡可能高,圖片尺寸要盡可能大。
二、內容問題
04.論文主題不在目標期刊的范圍之內
論文內容不符合目標期刊的范圍,通常是因為作者沒做好準備工作。篩選合適的目標期刊,向與自己論文主題匹配的期刊投稿,可以大大節約時間。選刊時,可以考慮使用期刊選擇工具。
05.論文缺乏新穎性
論文缺乏新穎性通常是那些內容扎實的論文被拒稿的最主要原因。如果內容毫無新意,寫得再好也難逃被拒稿的命運。
06.論文缺少科學價值
和缺乏新穎性類似,如果不具有科學價值,無法推動相關領域的進一步發展,一篇看似不錯的論文也會被拒稿。研究有新發現,但有新發現并不代表有價值。寫論文之前,可以請導師或同事幫忙評估這些發現是否具有科學價值。
07.研究假設描述不清晰
寫論文的時候,作者自己非常清楚要在論文中表達什么內容,但是可能沒有清楚地闡述出來。所以,在動筆前,要確保能將研究假設清晰明確地描述出來。若表述不清,審稿人和讀者會一頭霧水。
08.數據無法支撐結論
很多論文的數據無法支撐最終結論。有的論文數據和結論差距過大,審稿人認為論文無法接收。又或者,數據不能指向任何確定的結論。出現這種情況,通常是因為數據統計分析方法不合適。
09.數據統計分析方法不對
在開始采集研究數據前,建議向熟悉研究設計的生物統計學家多多討教。這些專家可以幫助你準確了解需要收集數據的類型、數量,以及證明假設需要采用的統計學檢驗方法。聽從他們的建議,會得到有數據支撐的有效結論。
10.患者人數少,隨訪時間短(生物醫學論文)
證明生物醫學假設需要患者人數足夠多、隨訪期足夠長。與多家研究中心合作、數萬名患者參與,有多年患者隨訪數據,這樣的論文才能得出最可靠的結論,并建立標準護理方案(standard-of-care protocol)。如果只是小型研究,參與患者數量有限,隨訪也不過數月,論文很可能會被拒稿;編輯會要求作者增加患者人數、延長隨訪時間后,再重新提交。
三、學術道德問題
11.一稿多投
同一篇論文每次只能向一個期刊投稿,同時向多個期刊提交相同的論文(即“一稿多投”),看哪些期刊會接收,屬于學術不端行為。
12.重復發表
可以引用自己已發表的論文,但不能在新論文中復制粘貼已發表論文中的文本和圖片,以避免自我抄襲。新論文應當呈現新內容。
13.未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或同意,擅自使用動物或人體作為受試者(醫學論文)
醫學研究在使用人類或動物作為受試者之前,要確保所在機構的倫理委員會已經審查并同意了研究方案。
14.未披露利益沖突
一些論文在提交時,需要披露作者的經濟利益關系。要確保提交論文時披露了所有經濟利益關系,避免陷入利益沖突。
四、小結
如果避免了上述所有常見錯誤,就能在論文準備和提交階段事半功倍,論文就能順利進入同行評審環節。